一、家训家风家训内容?
要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有商有量,不打人骂人,不损人利己……
二、什么是亲子装,亲子装好做吗?
对于亲子装,很多人在认识上是存在误区的。
比如说,提到亲子装,很多人马上就会认为亲子装跟情侣装一样,就是相同款式,然后有大小码的区别,妈妈和宝宝穿出来是一样的,仅此而已。但实际上,亲子装的设计思想要复杂得多。张锋介绍说:“首先,亲子装强调的是亲情,几乎所有的亲子装商家都把亲情作为最大的卖点。这个亲情既从母亲的感受出发,也充分照顾宝宝的感受。我们以前在做童装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大人的感受,而那些服装孩子并不喜欢。比如我们给孩子穿小西装,大人觉得给孩子穿上西装很精神,很可爱,可是那并不是孩子的服装。孩子穿着起来既觉得别扭,运动起来也不舒服,自然也就谈不到喜欢了。亲子装特别强调孩子的感受和实际需求。现在我们看到的亲子装都是休闲型的,都选择纯棉来作为服装面料,还要标明环保,这就是考虑对宝宝的悉心呵护和关心。“其次,亲子装是连接母子之间的纽带,使亲情流动起来。简单的同款异号并不能实现这个功能。以我们为例,我们选择的这个纽带就是卡通形象。我们觉得卡通形象是连接母子纽带的最有效载体。“再有,亲子装的个性特点。可以说,个性的消费已经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消费观念,这一点也适用于亲子装。实现同款多码当然有着比较简便、经济的形式,比如说印刷。但是低成本的大量印刷与复制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雷同。如果大街上的母子都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你怎么叫它亲子装呢?所以说,亲子装是要充分体现个性,每一款都不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有一些亲子装是通过印刷方式实现的,也会强调个性,他们有他们的考虑,优点是成本低,也就是在市场上会价格便宜,但我们强调手工制作实现个性,也就是说,除了款式,我们还要把卡通形象通过手工的方式制作在服装上,通过各种布片、卡通形象来形成鲜明的个性装饰风格。相对而言,因为手工的原因,价位自然也就会高一些。”三、亲子装成语?
暗淡无光、 暗渡陈仓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八面见光 、
百孔千疮 、百了千当、 败军之将、 棒打鸳鸯
四、亲子装性质?
亲子装是童装业的流行趋势,不少家长乐意和孩子穿一样的衣服,与孩子游戏玩乐,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亲子装不仅能表达“我们是亲密的一家人”的浓浓亲情,同时家长可以过一把“孩童”瘾,重温那份久违的童真。 亲子装的风行也正体现了当前大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消费潮流。
五、亲子装文案?
一、恬贝尔幸福一家,甜蜜一身(生)。
二、欢乐伴童年,幸福一家人。
三、恬贝儿,欢乐一家人。
四、幸福在路上有爱,就有恬贝儿。
五、时尚亲子装,欢乐共分享。
六、幸福装备,爱得漂亮。
七、恬贝儿,一看就是一家人儿。
八、时尚童年,关爱全全。
九、恬贝儿,让一家人都乐。
十、恬贝儿,为您的呵护织出形状。
六、岳飞家训?
以身许国 以忠为孝
“精忠报国”四个字,原承自岳母姚老夫人的家训“尽忠报国”。钦宗年间,金兵南侵,值此危急存亡之际,青年岳飞向母亲表达了以身许国、意欲上阵杀敌的辞别之意。岳母并没有挽留儿子,而是大义凛然地勉励他为国尽忠、以忠为孝。出发之前,岳飞长跪在母亲面前,母亲毅然在他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作为送给他的家训。
此后的岁月里,岳飞血战沙场,北伐抗金,誓要收复河山。他驰骋沙场近二十年,经历战役一百余次,百战百胜,让金人闻风丧胆。岳飞之忠,宋高宗也屡屡赞叹:“国尔忘身,谁如卿者!”“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收复六郡后,皇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从此,“尽忠报国”便成了“精忠报国”。“尽忠报国”,是岳母教导岳飞的家训、家风;而“精忠报国”,则是岳飞回馈中华民族的国训、国风。
清廉节俭 不爱钱财
在宋朝,当将军是一件很容易发财的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刘光世都以钱多闻名,而“清贫大将军”五个字则是岳飞独有的标签。岳飞不蓄私财,据《枫窗小牍》记载,遇害以后,他的家产全被抄没,几经清点,也只有朝廷所赐玉带数条、铠甲兵器若干、米数斗和书几千卷而已。以岳飞枢密副使的官职,光俸钱一项每月最少就有三百贯,各种补贴数不胜数,打胜仗的赏赐一次就有几十万贯。但他把犒赏尽数分给将士,自己“一钱不私藏”,还常常拿出家产补助军用。
一次,一个士人问岳飞,怎么才能天下太平。岳飞答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封建时代,官员能有如此高尚的品质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以身作则,还常以此教导家人。
岳家家风清贫俭朴、吃苦耐劳。他自己奉身俭薄,粗茶淡饭。岳家的孩子除了读书,还要耕作,不许饮酒。岳飞常常教导孩子们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平日他穿的只有粗麻衣服,有次他看见妻子李娃穿了缯帛,不禁流泪长叹:“我听说被掳掠去北方的皇后、妃子们都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与我同甘共苦,又怎么能这么奢侈呢?”李娃深受教育,从此终身不穿绫罗绸缎。
玩物丧志,多余的物质享受会使人渐渐沉迷其中,乐不思蜀。节俭的家风,既能保持清廉的道德情操,更能守住内心那腔报国壮志。胜人者易,自胜者难。朴素、清贫并以此为乐,这正是英雄人物能自胜不息、攻无不克的地方。
七、家训由来?
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扩展资料
在《孟子》《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经验的记载和论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专门的《颜氏家训》,随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训”问世。
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到了近现代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则并称我国“三大家教典范文本”,三人的子孙也个个成才。
家训所传达的是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其核心在于“重德修身”,如《颜氏家训》中所说的“笃学修行,不坠门风”等等。这样的家训在今天,跟当下的教育相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代教育上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它所传递的是最初的信仰。
八、黄兴家训?
黄兴写下“无我”的家训勉励自己和家人。历经百年,“笃实”、“无我”四个大字仍然悬挂在黄兴故居的正厅之上,更鲜活于黄家后代的举手投足之间。
“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大节,但不太拘小节的人。”77岁的黄伟民这样形容父亲——黄兴的长子黄一欧,父亲为了民主革命一生奔波,其自在随性、不拘小节的气质,成了他清苦童年里一段段愉悦的回忆。
九、孔子家训?
一、无诗无礼,寸步难行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训子鲤》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诚的情感。”
又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时,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可以培养个人的志节,可以感通大众的情感,可以纾解委屈怨恨。以近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诗经》,可以涵养性情,可以励志,可以学会处世之道,而且甚至有博物学的作用。
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包括有形的国家法律、民事规则、企事业规章制度,无形的风俗、习惯等,不了解的话,确实寸步难行。
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源泉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命子迁》
此言出自《孝经》。在古代中国,个人与家族、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集体中的人,并不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人是原子式的个体人。
基督教文明认为人是上帝所造,而儒家文明认为人是祖祖辈辈的血脉流传,因此,儒家文化首重孝道,强调忠君爱国,提倡个人通过为社会、国家服务获得名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三、学以修身,学以立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十、家训名言?
1、做老实人、做诚信人、做善良人。
2、诚实守信,开明勤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3、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
4、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踏实做人。
5、学会放弃,懂得珍惜。
6、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7、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
8、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
9、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0、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1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创业致富,勤俭持家。
15、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16、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17、家庭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灾祸生。
18、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19、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
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1、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2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23、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24、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25、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