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文化旅游节介绍?
乡村旅游文化节是为了搞活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带动乡村市场发展,繁荣乡村经济举办文化旅游活动,包括乡村地方歌舞,乡村土特产展示,乡村旅游开发,乡村地方文化艺术作品等。
二、文化旅游节概念?
传统文化旅游节,以"弘扬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为活动主题,开展云龙县独特的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云龙山地文化和独特旅游资源的魅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我县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改善生态、夯实基础、强工兴农、经营城镇、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所呈现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丰硕成果。
三、简述湖北省举办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意义?
此次举办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奋力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具体举措。湖北举办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旨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包括开幕式、社会文艺团队展演、乡村文化旅游展、节前美歌美景接力赛、乡村旅游美景网络评选等相关活动
四、乡村旅游节主题词?
青山绿水,田园风光,,风俗
五、乡村旅游节目开场白?
爱旅游,走四方,观沧海,没事看看旅游时报,听听天气预报,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悠悠。
莫到无风景,风景在人心。如果说九寨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的灵魂就是那湛蓝的水; 如果说张家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的灵魂就是石洞里的石笋; 如果说武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的灵魂就是那草原上的。
就让我带着你,跨跃时空的障碍,到那迷人的武隆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聆听美妙的自然之声.
六、2021柳州文化旅游节?
柳州11月22日消息“经融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融安县第十二届金桔文化旅游节定于12月3日举办。”11月22日,柳州市融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陶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据悉,本届金桔节的主题是“融安金桔·23°甜”,主会场设在融安县中国供销·桂北农产品电商园。本届金桔节时间从2021年12月3日至2022年1月。
七、2021北海文化旅游节?
2021年广西北海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24日—26日在广西北海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弘扬丝路精神 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旨在深入推进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广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大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海市委、北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目前,大会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八、文化旅游节的特点?
一是对山歌情真意切。对山歌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山歌都以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好政策、追求美好爱情为主题,充分地体现了防城港人民的品德教养,感恩的思想感情。对歌有男女个人对唱,也有男女群体对唱。对歌者个个能歌善唱,出口成歌,动作优美,配合自然,对唱如流,歌声甜润,吐字清晰,悦耳动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大坑村的一首情歌,唱意缠缠绵绵,摧断肝肠:
妹你有心哥有心,
无怕风吹雨来淋,
落雨两人共把伞,
流泪两人共手巾。
二是打陀螺地转山转。陀螺运动是山区同胞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每逢节日,当地都要举行陀螺比赛,让人们追求儿时的美好时光,让年轻人体现上辈人传承的欢乐。三月三活动便是群众文体活动雅聚之时。这次活动,有多队参加了陀螺比赛。赛场上,他们手抱陀螺,猛甩绳索,满头大汗;有的笑容满面,有的咬紧牙关,掷地有声地在赛场上大比武功,显得山转地转。个个都能乐在其中,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队队都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看家技巧,取得优异成绩,打破了上届的记录。
九、2021孝感文化旅游节?
5月19日,以“绿色发展,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旅游日”孝感主题活动在金卉庄园启动。当天,我市各大景区纷纷推出惠民举措,吸引市民走出家门,畅游美景,乐享生活。
现场文艺汇演、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精彩纷呈,将孝感的传统文化、特色美食和大美花海紧密结合,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多重盛宴。
旅游+文化:非遗文脉余韵长
19日上午细雨淅沥,但游客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展台上,只见雕花剪纸国家级传承人管丽芳、省级传承人胡云甫手握刻刀,端坐桌前,指尖飞舞,花鸟龙凤在纸样上渐渐现形;展台下,七八个孩子身着彩绣戏服,腿上绑着长木棍,神情自若地表演高跷,惹来游人围观。
当日,孝感雕花剪纸、杨店高跷、肖港抬故事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游客们一边体会孝感特色民俗风情,一边品尝香醇的孝感米酒。
“开始以为是木偶人呢!没想到是一群孩子稳稳地站在高跷上,画面太震撼了!”观看杨店高跷表演的游客黄女士忍不住惊叹,用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
文化为魂,山水为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变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走好“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方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为纽带,以景区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拓展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大力开发周末游、亲子游、家庭游等旅游产品,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让游客在观光中领略孝文化。
旅游+品牌:厚植孝文化底蕴
除了攀险峰、赏怪石、探幽径外,还能观看森林瑜伽、参与洗肺行动、“燃情”篝火晚会……“五一”长假期间,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打出“森林康养文化”品牌,吸引不少外来游客。
在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把“诗和远方”“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我市还着力提升旅游品牌含金量。
孝感,以孝闻名。每年,从楚剧展演、民间文艺大赛、广场舞大赛、龙舟赛到孝文化旅游节、黄香文化旅游节、孟宗文化旅游节,好戏连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日益成形、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逐渐提升、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极大地提升了孝感的对外形象。
目前,全市拥有A级景区29家(4A级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湖北旅游强县1个,市农旅养融合示范点22个。孝感、应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文化旅游节、黄香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孟宗孝文化艺术节、文化赶集、红叶艺术节等“一县一品”节庆活动业已形成。
旅游+N:打出多元“组合拳”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孝感市全域旅游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旅游业纳入推进孝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抓十促”重点工作之中。
从文化为旅游“找魂”入手,我市多点发力,打出“组合拳”,从“旅游+文化”到“旅游+农业”、“旅游+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汉川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
云梦以楚文化和忠孝文化为依托,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级博物馆,挖掘云梦皮影、三节龙·跳鼓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注入着全新活力;
应城在汤池温泉旅游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加入绿色旅游元素,打造盐养生项目,休闲养生旅游风生水起。
今年,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市将继续挖掘好、发展好历史文化、人文山水、生态康养、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旅游精品品牌。推进“旅游+文化”,串联整合古街、古桥、古寺、古韵等资源;探索“旅游+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旅游,丰富旅游产品;挖掘“旅游+乡村”乡村旅游资源和互动性体验性项目,打造旅游特色村镇;借助筹办各项赛事的契机,培育“旅游+体育”新业态……让广大市民在恬静休闲里感知文化,在山水田园间愉悦身心,在阖家出游中拥抱幸福。
十、侗族乡村文化?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依山傍水的侗寨,会有横跨河沟的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风雨桥由桥墩、桥面和廊亭三部分组成。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贵州侗族分为“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两地区文化有一定差异,民居也各有特色。北部方言区民居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其中清水江畔的宗祠,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南部方言区村寨以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为建筑特色。
侗寨建房围绕鼓楼修建,在其附近修建住房、戏楼、风雨桥、鼓楼坪、防火池等公共建筑,村头寨尾修建寨门和井亭。
侗族民居多为“干栏”楼房。楼房分两层或三层,楼下安放石碓、杂物和饲养牲畜,楼上人居。房屋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为全家休憩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室中设有火塘。内室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饮食、待客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楼,也有同族几家房子廊檐相接,相互连通建筑群。侗族一般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修建吊脚粮仓。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
侗族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社会最受尊敬和最具神秘感的神是“萨岁”。侗族北部方言区村寨多建有宗祠,侗族南部方言区各个村寨,均修建有萨坛。人们认为萨岁能保境安民,主宰一切,每逢年节,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寨中大事,则由寨老依据款约商议解决。强烈的自然崇拜,折射出侗族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侗族是歌的民族。侗人无时不歌、无事不歌,且形成了老年人教歌、中青年唱歌、青少年学歌的传承体系。侗族大歌自20世纪中叶便走出国门,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震惊了西方世界,被西方音乐家们称谓“清泉般闪光的声音”。2006年,侗族大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歌声浸润着侗族民众的生活,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逢年过节或逢大事,寨中人皆身着盛装聚集到鼓楼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或在戏楼观看侗戏,感受戏曲人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