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昆剧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款式。
蟒、蟒:传统戏中“龙袍”、“蟒服”的简称。模仿明代蟒服制成。明代官员无蟒服之制,蟒服是皇帝的特赐品。
据《明史·舆服制》记载:“永乐(1403年)以后宦官在皇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鸢带。”
明代《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也记载:武将多穿“蟒衣曳撒”,即从这种宦官蟒服仿制而来,文官则不穿。
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江湖行头”记载:当时昆曲衣箱中已有“五色蟒服”,文臣武将皆穿。蟒服最初有红、绿、黄、白、黑五色,即上五色;至清末又增加紫、粉红、湖色、深蓝、秋香或古铜色五种颜色,即下五色,成为十色蟒。大衣箱备有男蟒十件(亦称“双堂蟒”,实际上黄色蟒有两件:明黄色和鹅黄色各一件)、女蟒五件。
今衣箱中蟒服的款式稍异,有男、女蟒之分。原衣箱中加官蟒、大太监穿的太监蟒,现衣箱已不备,由男蟒代之;原衣箱中的文武衣则披蟒代之。(摘自《中国昆曲衣箱》)
款式为圆领大襟长生大秀,两侧有“摆”(摆是缝在衣服两侧的宽边,摆的下部与衣服下部并齐,从腋下向背后穿出,成尖角形)
根据纹样和行当,男女之别又有许多款式的蟒袍。唐明皇穿的是黄色团龙蟒。
昆剧舞台上扮演年青统帅或文武官员常用淡色蟒袍,如淡糊色淡粉和白色蟒袍。
武将一般穿深色蟒袍。
帔、帔:是模仿明代褙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分为男帔、女帔。其式样基本相同。夫妻同时出场,一般均底色、纹样相同的帔,叫“对帔”。
凡穿帔者,不论男女角色均应内衬袍(褶子),以遮盖前身开隙。
帔是休闲居家的服装,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帝王,将相及其眷属的通用系服。帔以不同色彩的纹样来区分人物身份。
男式帔长及足,对襟开身,领口为直线形,宽腰阔袖,袖口有白色的水袖,衣身两边开叉。
女式帔色彩丰富,纹样多样,在帔里头穿同色调的襟褶子。
老旦帔多以秋香色,领口为直线型,与男式领式相同,领口纹样两边对称,绣十个团寿。
靠是戎扮、武将所穿的服装。
靠的装扮很复杂,配件有靠腿、靠领、靠旗。全部武装齐全表示将领临战状态。靠的分类也是按“上下五色”来分类。
下面为红靠,扎旗,表示临战状态。
《单刀会》中关羽绿靠,服装外部轮廓刚毅,色彩夸张,盔帽上缀满绒球,绒球的抖动可以外化人物的内心不安的情绪。
《扈家庄》中扈三娘的粉红女改良靠,女靠下身缀满流苏,无靠肚,用带束腰,上下分离款式,不扎靠旗,展示女性轻盈优美。
个人很喜欢这个改良靠,好美好美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褶。戏服褶子的用途极为广泛,不论什么地位,职业的人物都可以穿。
男式褶子是斜襟开身,衣身长及足,两边开叉,袖口缀有水袖。如柳梦梅,服装款式和铁烘托人物英俊潇洒,色彩淡雅,纹样以植物为主。
女式褶子对襟开身小立领,穿着需内衬长裙。
文生花褶,是年轻书生的服装纹样,采用梅兰竹菊布局在戏服一角,色彩清新明快。服装款式和烘托人物英俊潇洒,色彩淡雅,纹样以植物为主。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
文丑花褶,是迂腐的文官服装。从花花绿绿的服装和白脸来看,有对迂腐官员的讽刺。
衣,衣是除了蟒、帔、靠、褶以外的所有的戏服的总称。衣细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配衣。
长衣代表的有官衣,是文官通用的服装冠,官衣是依据服饰色彩来区分官阶差异。
箭衣是用途广泛的轻便戎服,箭衣分为龙箭、花箭、素箭,不同箭衣是不同身份的象征。
《千里送京娘》中赵匡胤身穿团花箭衣,圆领、大襟,衣服中间及两边开衩,周身绣八个团花,边缘是二方连续的纹样装饰。
富贵衣:亦称“补纳衣”“穷衣”即在青(黑)褶子上缀若干块不规则的杂色绸缎,表示衣服破烂,满缀补丁。一般为穷困潦倒的书生所穿,因这些穷书生后来又发达富贵了,故名富贵衣。其款式是斜襟、大领、宽腰、衣身长及足、长袖,袖口缀水袖。
本文讲到的昆曲服饰较为笼统,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中国昆曲衣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第1版)这本书,讲的很全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