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性大都市的有哪些?
国际大都市是形容影响力比较大的城市,指一个城市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经济中心,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
东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东京拥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为世界经济富裕及商业活动发达的城市之一。东京涩谷区的涩谷大街也为世界上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段。东京又是日本经济、商业、金融中心,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东京。
巴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巴黎经济活跃,2008年,巴黎及其地区的GDP为8134亿美元,超过法国GDP的四分之一。巴黎的纺织、电器、汽车、飞机等工业都非常发达,时装和化妆品工业更是举世闻名。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是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地理条件优越,是许多跨国公司驻亚洲的总部所在地。香港总面积达1103平方公里2003年年底,香港人口约68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00人。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二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集装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国际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
二、建设现代化战略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措施?
一、坚持党管人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和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重视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二、坚持统筹谋划,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坚持试点先行、改革牵引。支持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城市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顽障痼疾。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三、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培养、联系服务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坚持着眼长远,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四、什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商业都市,并具有国际性?
隋唐时期长安是著名的商业都市和国际性大都市。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五、如何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非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起到倒逼作用,助力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擦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动摇、松劲、开口子,放松对环境监管和环境准入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离不开最广泛的绿色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企业和公众,大家勠力同心,坚持不懈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定能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让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变为现实,为建设一个洁净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战略任务?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和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国家加强纪律建设的战略举措?
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组织建设,科学部署纪律建设工作。
2.加强纪律教育,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3.通过举办讲座、专家授课方式推进纪律建设。
4.聘请监督员加强监督。
5.组织案例分析,加强警示教育。
九、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
十、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一是以创新引领,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成效显著。
二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引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明显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
三是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引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河湖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大规模绿化国土空间,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气候变暖对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管理。
四是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五是编制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形成高质、高效、公平、安全、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六是以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优化人居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建设升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社区,创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七是更加着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制定《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八是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健全绿色交易市场机制、绿色收费价格机制、绿色金融财税制度,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统计监测制度和绿色法律法规,形成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