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主要有什么颜色?

2022-10-05 01:05 点击:63 编辑:高剑

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我个人以为,纵观整个壮民族的原生态审美,开始都从黑色主调审美观出发,以后才产生异化。
要搜集、展示壮族的服饰特点及发展史,是需要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调研实践过程,特别是当代多元化文化的互相撞击形势下,经济及各种文化在互通、互动、互融,势不可挡。壮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能否保存、发展,变成一种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当代审美观的完美结合,重要的一点:不能割断传统,不能否定民族的历史创造,我们只能继承、吸收、创新再发展,形成不远离壮族母体文化、本土主体文化的新型服饰文化,展呈在新世纪民族之林的大舞台。创新再创造,博物馆提供了依据,即历史、传统,还要从民族的审美传统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如今舞台上及礼仪场合出现的“饺子形”头饰,是硬壳两角尖尖翘上天,配有彩丝,这在劳动中,就失去了功能,只能作舞台装饰品,过于夸大了,就脱离了壮家作为稻耕民族的审美与实际需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

白族服饰作文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大理白族织绣纹样以花卉图案较为常见,如头巾、围腰、飘带、背带、草帽带、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为主。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古代妇女的头饰、服饰名称{满意后追加分,上不封顶}
上一篇:提供一些古代服饰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