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梅,很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时不时的有朋友会问我,玉和翡翠哪一个更值钱,它们有什么区别,今天我来简单说一下,石之美者皆为玉,一种美丽的石头,质地细腻,坚硬又有光泽,还带着一种似透非透的神秘感觉,这样的石头我们都可以称为玉,玉是一个大家族,它的家族成员有翡翠、和田玉、南红、独山玉、岫玉,巴山玉、黄龙玉、水沫玉等等,而玉石行业内又将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翡翠是硬玉,而软玉的代表为和田玉,说到这里,大家会问我,人家说的是汉服,你咋回答玉和翡翠呢?好了,言归正传,汉服和古装与玉和翡翠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古装就像玉一样,它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家族成员有唐装、宋服、明服,汉服……诸多各种年代服装,而汉朝时期的服装,均以长衣长袍为主,看似简单的衣服,长衣长袍系上腰带穿到身上让人感觉气质非凡,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汉服的便利,汉服在穿着以后,出行非常的方便,为了点缀看似普通的布匹,人们还会用丝线在上面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也是汉服与其他服饰的不同,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参加古装展览多会以汉服为主,穿着汉服去参加自己喜欢的展览,所以深受现在年轻人的追捧,其他朝代的衣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可能随着汉服的流行其他朝代的衣服很快也会成为主流,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科普一下关于哪个朝代穿衣服的特点了。我的回答完毕, 希望我的见解可以帮助到你,谢谢[玫瑰]
魏晋时期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魏晋时期的汉服是汉服圈子里争议最大的。
因为有完全不属于汉服的“魏晋风”,魏晋风仙气飘飘格外好看,但是历史上却并未出现过那样的汉服。我能理解商家想要复原魏晋时期那种文人放荡不羁的感觉。但是衣服可不能凭空捏造哦。
【晋制汉服更多指的是十六国的衣服。魏晋时期大约处在汉代和晋制之间。】
提到魏晋时期的服装,就得提到晋襦。
晋襦大概长这样(如图 图片来自 汉服复原小组)
晋襦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腰襕。和普通交领上襦不同,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和技术的原因。晋襦是上下分裁的,中间有条缝。
上襦下裙,那么下面是什么裙子呢,是破裙
(我也觉得破裙这名字和闹着玩似的)
那么什么是破裙呢?
买破裙的时候,总会有人说几破。几破就是分几片裁剪的意思。
出人意料的是 破裙真的非常显瘦。
也许是因为魏晋时期审美比较偏向他们所谓的“风流”吧
而里面穿的打底呢,叫裲(liǎng)裆,是一种背心(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各种背心??)
魏晋时期下裙都流行间色裙,就是每一破颜色跳着走的那种(可以理解为小丑服那种感觉),配色也是非常大胆。当然,这种设计是女裙专属。
而晋代男人穿什么呢…
答案当然不是大袖
魏晋时期男装沿袭了东汉的审美,大多是以长衣为主。尤其是那个时代吧讲究风流。到了西晋末年。甚至普通百姓都会嘲笑别人穿短衣。
只有长衣,和更长的长衣。
而到了东晋,不知道突然因为什么又开始流行短衣…可能流行自古以来我们都读不懂吧。
再到东晋末,男性开始流行穿裙子了…而且裙子越长越好…还要人拖着。据说谢玄每次都要三个人托裙子(这是穿婚纱吗这)
一。女服:
1.袿(衤属)杂裾。
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兴起一种后世绝无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来自两汉以来深衣“交输剪裁”的两角,所谓交输,是深衣左右两衽片裁成尖角,掩垂在人身体两侧的一种剪裁方法。魏晋时流行的袿衣在这种基础上继续延长两角,使之更长狭,更有飘垂动感,这些续在衣裾的长角称之为“袿角”或“刀袿”。不仅是衽角,蔽膝两侧也常有垂饰,一般是几条细软的缯纱飘带,称为“袿衤属”。从《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可见袿衣大袖的绮丽,这些女子身着右衽交领襦,垂胡大袖,下裙曳地,裙裾袿角飘飞,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2. 大袖博带
魏晋女服流行大袖,但收祛于口,俗称“灯笼袖”。自先秦两汉以来,腰带一般宽不过3寸,但魏晋女服的腰间多束一条宽宽的布帛,布帛上再系一道细窄的腰带,是身前打一花结。这种束腰方式是从东汉末年兴起的新款式,大约与彼时流行细腰有关。而且,这种束腰法显然影响了日本和服的腰封方式。
3.轻纱禅衣
东汉两晋不论男女都流行外服罩一件飘逸的纱榖禅衣,如《女史箴图》中那位对镜梳发的女子,上襦外罩一件可以透出襦衣的淡红纱榖,体现出“被文榖之华袿,振轻绮之飘飘”。
4.喇叭袖、对襟、圆口中衣、裙裤
有人总结魏晋衣饰的一个特点是“上俭下丰”,事实上,真正体现出这一特点的应在东晋南渡之后。为适应南方溽热的天气,中原服饰发生一系列变化,南朝墓葬出土的俑常着袖口喇叭状的上襦,交叠的衽也改成对襟,襦内着一件没有交领的、有些像我们今天T恤衫的圆领中衣,同时束腰也不再繁复,有的甚至没有束腰,与之对应的是宽松的、利于散热的下裙。后来,随着北方胡人影响的加重,游牧民族的绔褶被东晋所接受,南朝也流行起宽大的裙裤,而着裙裤的一般是梳着双鬟的少女,如《历代帝王图》中陈废帝身旁的少女。
二。女子发型:
1. 高髻、假髻:流行繁复的高髻与东汉接近,只是髻式更加繁复多样。如四起大髻、环髻、扁髻、堕马髻、飞天髻、灵蛇髻、螺髻、双环望仙髻。
2. 垂髾:与东汉接近,魏晋喜“垂髾”,一般髻后一缕垂髾,称为“飞髾”,或两鬓各垂一缕,称为“分髾”。
3. 步摇钗钿:与两汉不同的是,魏晋女子梳髻却很少戴帼,多以金叶片缀于花树的步摇或金银钿花,成双插于髻前两侧。
4. 脑后垂发:挽髻后余发垂于背,或束起或打成花结。
三。男服:
1.不穿中衣、褒衣大袖
魏晋男子流行服食丹药,药性上来全身燥热,皮肤敏感,所以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2.小冠、介帻
魏晋男子审美的极端体现在与褒衣博带对应着小冠小帻。从汉画像石上多见将头均罩住的大冠,如进贤冠。而魏晋男子冠只着于发髻上;另外,东汉以来巾帻流行不衰,巾帻本衬于冠内,而此时无冠而帻已然成为外出之服。帻的体型也较小,不像东汉之帻有耳,此时无耳的介帻大为流行。
3.绔褶(xi2)
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此时的裤多宽大,而且因为宽大,多在膝盖处扎一带,小腿依然散开成喇叭状,这种裤成为缚裤。
4.木屐
这也是服饰文化为了南方湿热气候的一种改变,着高齿木屐逐渐成为名士之风。
5. 女性化倾向
俗语“乱世多妖孽”,此言不虚。原先放达的士族文化在南朝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极端状态,走向娇弱柔媚的病态,比如男子流行熏衣剃面、施朱傅粉,服饰也学着女子袖袂飘拂、衣裾曳地,有的出行时还有专人于身后提挈长裾。社会上流行起“美男文化”,大约比今天的美男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