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正是出游好时节,传承传统文化,穿汉服赏花成为新一景。但是,近期网络上关于汉服和“仙服”的文化之争褒贬不一,看来,汉服普及任重道远。
普及一下,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始于黄帝时代,命名于汉代,中断于清朝。目前正式汉服的形制来源于对出土文物的复原。而经过现代艺术加工和改良后的汉服,被统称为“仙服”。对于汉服复兴,有的人严格崇尚文物形制,有的人提倡现代改良,观点矛盾就此产生。
前两天路过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时值汉服文化节开幕。我发现参与者中,上年纪的人大多穿着传统汉服,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都有可见。年轻男女,尤其是二十岁以下的,大多穿着“仙服”,服饰薄透靓丽,人物飘飘欲仙。联想到网络上关于汉服与“仙服”的争论,看来情况的确如此。唯一不同的,大家和谐共处,并未相互指责,其乐融融。
个人认为,传统汉服适合在正式的文化场合穿戴,还有在古装剧拍摄,戏曲表演等特定环境下。而在日常服饰方面,我更加倾向于改良后的“仙服”,轻便、时尚是它的生命力。
当下,我们正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汉服文化作为汉族的服饰传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不仅如此,穿着汉服的老外不经意间从身边闪过,更加坚定了我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
哈哈,可以拭目以待,不信你就试试
真正的汉服是怎样的?历朝历代的装束变化又有何区别?头条的朋友们有谁能普及一下?
刚好我以前做过汉服店,汉服的制式很多,各朝代都有特色。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从古代一直到清朝前都是汉服,某些汉服领域的人不认可清朝时期具有满族特色的衣服是汉服。
具体在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规范的,比如交领不可右压左。必须要右衽,左面在外。
当然也有左衽的做法,但左衽有说法,一是蛮夷之人穿的,二是亡故之人穿的。所以现代人做汉服都统一右衽,绝不做左衽的。
还有必须系带,没有系带的衣服也会被认为是不正统的。
我简单介绍几个有特色,接受度高的制式,如有错误,烦请指示。
汉朝是曲裾,直裾,特点是端庄,大袖子,冬天穿着暖和,衣服上没有绣花和印染。
唐朝有齐胸襦裙和齐腰襦裙很受欢迎,这两种通常被认定是一种,只是裙子长短不一。还有褙子,褙子也有很具体的规定做法,比如侧面开口要在腋下15公分左右。
明制汉服也很有特色,一般比较考究,有点低调的奢华感。主要的特点是,看起来很硬挺,更加端庄稳重。很多人结婚,喜欢办明制的婚礼,就因为庄重。比较有特点的元素是,马面裙,圆弧袖(具体好像不这么叫,我想不起来了),小立领(因为不是交领,但又属于清朝前,所以有点争议)
还有一些裋褐,对襟等制式没有特别的朝代特色。裋褐一般都是老百姓穿得多,干活方便,特点是窄袖配开裆裤,没有错,古代的裤子都是开裆裤。
对襟也有点争议,有人说对襟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现代人想象出来的,毕竟交领不系带塞到齐胸襦裙里去看起来就跟对襟一样。也有人觉得对襟是有的,就是短褙子。
我不知道题主问汉服单指衣服还是全套,如果是全套的话,鞋也很有特色,配合不同朝代的衣服,款式不一。成语趾高气昂就是说鞋的,指鞋子头翘得很高。汉朝的鞋子专门配合长裙摆,鞋头有一块方的做法。具体我没做过鞋,所以只知道个大概,不敢胡说。
不同的汉服,搭配不同的配饰。女性的有步摇,璎珞,发冠,禁步,各种发钗。男性的不太了解,大致也有各种发冠,发带,发钗,玉佩,香囊。具体怎么佩戴也是有讲究的。
汉服的事情一篇文章说不清,里面有很多说法和典故。我一个典故都没说,单单随机讲了一点皮毛就这么多字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完。华夏自古是是礼仪之邦,这礼仪传到现代,具体的做法已经不实用了,但意思还在,衣着得体是尊重人的基础。
希望大家觉得汉服有意思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具体的内容,普及汉服的认识度只是我们宣扬传统汉文化的其中一个方法,最重要的是继承祖辈思想。返璞归真,回归本真。
汉服很多种类的,常服,礼服,祭天,各种各样都有规定。每个朝代都有一些不同的变化,比如唐朝。其实我觉得战国至汉初的曲裾深衣,很美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