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波澜不惊。只是这时已经大雾弥漫,在此虚实不定的情况之下,想必大多数军事行动都已经偃旗息鼓。可就在此时,却有一艘艘的船鱼贯而行,驶入江面。一艘船之中,一人惊慌失措,另一人却镇定自若地喝酒谈笑风生。不久之后,只听见飞矢如雨点般的声音飞射而来。那人依旧镇定自若地喝着酒。天色微亮之时,船上一排排草人扎满了箭。看到堆积如山的箭,主将惊叹不已,并为此深深折服,自叹自己技不如人。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记载。那个利用草船借箭的人便是鼎鼎大名的诸葛亮。故事的起因在于诸葛亮向鲁肃说了一个军事行动,并千叮万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不料鲁肃未信守承诺,告知了周瑜。周瑜得知之后,深感诸葛亮之才能在自己之上,迟早是东吴的祸患,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来迫害诸葛亮,那就是叫他在10日之内造完10万之箭。可是,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想到了三日之后有大雾,于是他向鲁肃借来了20艘船和许多草人,前几日诸葛亮并未有任何行动,直到第三日,才叫上鲁肃跟着自己一起去取箭。鲁肃未曾想到诸葛亮利用大雾弥漫的天气去曹营借箭,如此神出鬼没的行动只有诸葛亮能想到吧。故事着实精彩。但可惜的是,诸葛亮这一段生平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却是于史无证的。这只是罗贯中的“想当然耳”,凭空杜撰出来的吗?当然也不是,历史上确实有过类似于草船借箭的故事。借箭的故事在三国时期有发生,但借箭的人物不是诸葛亮。而是那个让曹操发出无限感叹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故事是这样的,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口发生交战。曹操在这场交战中大败之后,坚守不出。这样孙权很被动。为了探测曹操的军情,于是在一天江上起了薄雾之后,他驾驶小舟驶入江面,悄悄地来到曹营军前,这时孙权船上鼓声震天,曹操本性多疑,在加上此时浓雾弥漫,不明就里的曹操下令弓弩手乱箭齐发。孙权的船则整齐地受箭。因为担心一方受箭过多而导致船体倾斜,孙权又将船调转过来,另一侧再受箭。孙权见受箭差不多了,于是命令船队返航。这时的曹操才知道上了当。不过,这段真实的故事也有人将其穿插在周瑜身上。孙权借箭,并没有用到草人。历史上有记载的用“草”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发动兵变,一路攻城略地,但没想到在雍丘遭到了张巡的抵挡。张巡为抵挡叛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镇守40余日之后,城中的箭已经用完,怎么办呢?张巡急中生智,他命人扎了一千多个稻草人,并穿上黑衣服,如同真人一样栩栩如生,然后从城墙里垂下去。敌军见此,认为是敢死队,马上万箭齐发。直到天明,敌军才知道上了当。第二天张巡故伎重演,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草人变成了真人,很快杀退了叛军,救了雍丘之围。这便是真实的草人借箭的故事。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呼风唤雨的形象,将许多虚构的故事放在了他的身上。人们爱看爱听,诸葛亮的形象也更加突出尽管诸葛亮的形象虚实相结合,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相反,诸葛亮的形象反而更加地大放异彩。
正史中的草船借i箭发生在公元213年,小说中的发生在公元208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