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晨晨,有对皮衣皮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私信交流!
本人从事是从事皮草行业的,所以对上述问题一直比较感兴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皮草行业内部,把刚从动物身上剥下来的未经任何加工的“皮”,俗称“生皮”,经加工处理后带毛的叫“裘”,通称“裘皮”,也有叫皮草。不带毛的叫“革”通称“皮革”。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常说的真皮皮衣,是不带毛的,应该叫做真皮皮革衣物,并不算皮草。皮革和皮草发展到现在是两大类对动物皮毛,不同工艺加工制品的名称。
话说回来,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工是可以制造出各种“仿皮革”、“仿皮草”衣物的,只是在各种品质特性上会比动物的皮毛差一些。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把动物的皮毛有人叫做裘皮和有人叫做皮草呢?
先说一下裘皮,在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记载,“裘,皮衣也”。《说文解字》这部书是编写于汉朝时期,作者也是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实际上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有已经成了专业的工种,从周朝政府所设的“金、玉、皮、工、石”五个官职类别来看,皮毛生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周礼·司裘》中记载,“掌为大裘”。这里面的“大裘”指的是“黑羔裘”。
提起裘皮就一定要说一个人,那就是比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人们熟知比干是因为《封神演义》里面,昏庸无度的商纣王残暴不堪倒行逆施,将作为纣王的叔父和宰相的比干挖心处死。其实商朝丞相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熟皮制裘工艺的人,他曾“制裘于广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今枣强大营)。他鼓励民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在反复泡制后发明了熟皮技艺,将生硬的兽皮变成柔软的制衣材料。比干也被后人奉为“中国裘皮的鼻祖”。而裘皮一词在北方一直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然后说一下皮草,有人考证说在旧上海时期,有很多俄罗斯的的犹太人在上海地区开了一些毛皮店,那个时候多以野生动物为主,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做成衣物之后,自然价格也是非常贵的。但是上海的冬季时间比较短,夏季时间较长,所以聪明的犹太人冬季卖毛皮,到了夏天就进了一些草席去卖,随后就将店名改成了“皮草行”。在解放后,很多的皮草公司都搬到了香港,给犹太皮草商打工的学徒,为了生存、生活,于是就仿照原来的犹太老板,尽管不知道皮草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都叫做“皮草公司”。
不过,这个事情我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毛皮是非常贵重的东西,而草席是价格便宜到几块、几十块的东西,试问经营高档奢侈品的商家,怎么会冒着降低自己商店档次的风险,而去既卖毛皮、又卖草席呢?而且当时的国人想要买草席的话,这么便宜的东西,到处都有,又何必跑到外国人开的的“皮草店”去买呢?
原上海西伯利亚皮草行
另一种说法倒还值得参考一下,据说皮草出自南方广东的粤语方言,现已渐渐取代了“裘皮”一词,成为主流用词。粤语方言为什么用“草”这个语素组词呢?我们从成语“不毛之地”可以印证。粤语方言词“皮草”中的“草”,就是“不毛之地”中的“毛”,“草”和“毛”是同义语素。“不毛之地”指的是连草都不长的地方,反过来,“皮草”指的就是“皮毛”。中国的汉字文化还真的是博大精深!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裘皮”、“皮草”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称谓,叫法不同而已。
最后,对皮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喜欢的请点赞和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相互交流,谢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