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诗中的“千金裘”,是怎样改变中国和世界历史的?
在古代,冬天的时候想要御寒的话,一般都是穿皮毛制作的衣服来防寒保暖,虽说皮毛使用的时间很短,但是皮毛却是冬天少不了的御寒之物。而古代的皮毛大衣做工还是很初级,使用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皮毛的需求量会很高。
皮毛的种类繁多,根据保暖强弱以及外表美观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其中最稀有的白狐皮一直都是皇帝的专属,此外还有狼皮和虎皮等比较有名的皮毛大衣。这些皮毛的外观大多都是比较美观的,同时保暖性极佳,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产量也是十分稀少的。
而狗皮和羊皮的保暖性虽然差点,外观也不那么好看,因此在古代一般都是做配饰,比如帽子和手套。即便皮毛在各个地方都会有产量,但是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当时的很多人会选择到北方进贡皮毛。
因为皮毛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们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了贸易上的往来,接触的也更加频繁,即便当时的朝廷明令禁止,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商人铤而走险,选择到北方进货。也因为贸易上的往来,让游牧民族渐渐强大起来,从而导致游牧民族想要踏足中原,后来被朱元璋赶出去后,便在全国大量的种植棉花。
棉花虽然是经济型的作物,不能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但是棉花却可以代替皮毛,有御寒的效果。因此有了棉花之后,皮毛的需求量便下降了,同时也成为了奢侈品。不过棉花的普及,直到明朝末期的时候才出现。
而在西伯利亚地区因为常年处于寒冷,比中国的北方还要冷,因此当地人对于皮毛的需求非常大。而当时的俄国商人和哥萨克骑兵看中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人民手中的皮毛后,便想要抢夺过来,随后便开展了疯狂的扩张运动,从而让西伯利亚进入了战争时期。
主要那时候的千金裘就是古代人们御寒的必备品,刚开始是以动物的皮毛制成的外套大衣来御寒,后面才慢慢演变为用麻布、丝绸、棉花之类的布料来制作大衣保暖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诗中的千金裘,也就是现在的棉花,在古代手工品制作水平远不及现在,到了冬天急需制作棉衣御寒,因为极其稀有便引发了一场全球贸易,争相抢夺。
因为这首诗中千金裘的出现,加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皮毛交易。皮毛的需求刺激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二、清朝皇亲贵胄天一冷就穿皮草,在清朝什么样的皮草最值钱?
从古至今都是物以稀为贵,皮草也不例外。若要问在清朝时什么样的皮草最值钱,那就要看以当时清朝的经济和市场来看什么最难的,最难得到的往往就是最值钱的。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比较繁华的时期有初唐,北宋以及后来的明清时期。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初唐以及北宋的盛世,那为什么明清也可以称得上盛世呢?那是因为大清朝有着众多优秀的领导者领导。其中比较出名的的皇帝有皇太极、康熙、雍正以及乾隆。而且相对其他时期来说,清朝是真的运气爆棚,一连出现了好几位有能力的皇帝,这才没有让清朝的经济提升出现断层。
这清朝呀除了有好的管理者,还有团结一心的朝政,百姓们安居乐业,积极发展经济。虽然当时的经济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但也有很多现在都还流行的行业,比如皮革行业,这是从古至今都在用的一类物品。
而且我们从许多电视剧里都可以看见很多君王啊都比较喜欢狩猎玩,一有好事就去狩猎,一到节日就去狩猎,一开心就去狩猎等等。一旦猎什么动物,肉便拿来吃了,皮毛就送去制作皮大衣的部门做出成品,然后皇帝再决定这是自己用还是当作奖赏。然后很多大臣也很喜欢向皇帝进贡动物皮之类的,特别是稀有动物的皮毛更是讨得皇帝欢心,毕竟稀少。
所以对于当时来说,皇帝喜欢什么,那相应的那件物品或者那一类物品的价格就飞涨,所以若问当时什么皮革最贵,就要问皇帝都喜欢换过什么类型的。
在清朝应该狐狸皮比较值钱吧,因为很多清朝影视剧当中的后宫妃子们都会穿狐狸皮。
应该和现在一样,只是那时候的皮草是真的皮草没有多余的加工和处理。
白狐狸吧,感觉电视剧中都把白狐狸刻画的极为珍贵,也让它具有一定神秘性。
清朝的时候,各类物理资源比较丰富。皮草是非常常见的。那个时候哪种稀少呢?白色的皮毛比较罕见,而且难以处理,所以白色的最贵。
三、古代妃子一到冬天就披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大氅,也就是皮毛大衣。
皮草?
披风
披风
四、怎样选购合适的裘皮大衣?
裘皮从古代起就被用作重要的御寒衣着。貂皮、水獭皮、狐皮和海狸皮因为稀少名贵显其上乘,狗皮、羊皮和猫皮因其价廉物美而倍受青睐。
应该怎样选购裘皮大衣呢当然,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判定购买哪种皮类。由于各人的体态、气质都不相同,在店堂里比较试穿价格差不多的不同皮类以作取舍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还要眼观手摸。看毛长、颜色、光泽斑纹等整件制品是否调和。裘皮的外表有绵毛、刺毛、二类毛,刺毛的颜色与光泽要好,毛的长度要整齐,绵毛要密集。最好用手摸摸刺毛的弹力如何,并用手逆着皮毛推拨,以不掉毛者为好。用手抓抓皮子,以柔和绵软者为上。还要看看缝制的质量,领子、袖子和口袋位置是否适当,夹里有无疵病。另外,选择时应稍大一些,这样才会穿着既舒适、又保暖。
五、古代战争中为何很少有人去射杀敌人的马?
马在古代战争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马在军需供给始终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而,受交通、运输能力、安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军粮的供应非常艰难,甚至拖累了军队自身,限制了战争的进程和发展。古代军队中解决军需供给的兵种是游牧民族的骑兵,其中“羊马随征”的马成为乳血肉俱佳的食品。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徒,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以蒙古军队为例,军队走到什么地方,羊马也驱逐至那里。尽管出征携带的羊马很有限,蒙古军队尽可能全部吸收兽类营养,充分利用羊马的价值。马奶,即是饮品,还可充饥。蒙古军队极度节俭的饮食习惯可以“必要时,只用马奶就可维持一个月的生活”。马血,在紧要关头也被用来维持生命,继续战斗。成吉思汗西征花剌模之前,蒙古军团3万人穿越被称之为真正死亡地带的帕米尔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当时,“他们在一丈多深的积雪中行军,他们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盖的吉西列阿尔多和铁列古达巴干两个高峰的道口。在大风雪中,用被包住马腿,人穿双层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间,在冰天雪地中前进。他们为了暖和身体,用小刀切开马的血管,吸喝了马的温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闭起来……”此次征程,蒙古军队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以马为伴的游牧人,一般不会杀马食肉。然而,远离家乡的部队有时为了摆脱饥饿的威胁,时而出现杀马充饥的现象,以保障队伍的战斗力。
古代战争中马战对于古代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在战国时期开始推广马战,到汉朝马战则彻底地取代了车战。在此之前,人类主要是步兵编制,无论是行动能力还是作战能力都相当小,远征只能是天方夜谭。由于人类自身驾驭能力低下,因此当时的国家都是小国。马战,在人类战争史上引发了革命性的改变。人类的征战能力产生飞跃性的发展。东西方许多幅员辽阔的强国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古代战争中,很少有人去射杀敌人的马。
骑兵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兵种,凭借“以人为体,人马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了高速、突然、攻击力强的功能,叱咤风云,显示了令人敬畏的力量。骑兵的这种威慑力是人、马有机结合的效果,也是马的器官功能在军事上的具体运作,从这个角度讲,马是骑兵威慑力量的来源。秦朝以前,骑兵逐渐成为独立的战斗编成;两汉时期骑战成为最重要的作战样式;西汉后期的重装甲骑兵已具备一定规模,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西汉时期冶铁和锻钢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将铁铠由简朴的大型札甲向精锻细密的鱼鳞甲发展;另一方面,至迟在西汉末年,战马装备“具装”铠的重装甲骑兵开始在战争中初露锋芒。西汉在与匈奴长期作战中,把骑兵发展成为主力兵种,骑战成为中国封建时期相当长的战争史上最主要的作战方式。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私负从马”4万匹,运送辎重步兵数十万,远征漠北。汉军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出兵快速,远程奔袭2000余里,从侧翼向匈奴主力发起突然攻击,给匈奴以前所未有的打击,歼灭匈奴骑兵8.9万人,危害西汉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上得到解决。
马的生命力比人强,射马不容易把马射死,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强。就算把马射死了,人还可以从马上下来,从骑兵变成步兵,还可以战。这样一来,你还得射一次人,那不是多此一举吗?反过来,你如果把对方的人射死,马保留着。那么马会四处惊窜,扰乱敌人的阵型,让敌人自乱阵脚。而且打败敌人后,马还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战利品。
古战车的主要动力传说殷商的祖先王亥“服牛乘马”,夏朝的奚仲发明了车。在夏启征伐有扈氏的甘之战中,最早出现了马牵引战车对阵冲击的作战方式。夏代晚期车战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商汤攻灭夏桀的鸣条之战中,车兵已成为突出的先锋。据殷墟考古发掘,商代的战车一般以5辆为基本作战单位,组成25辆、100辆、300辆的各级战斗编成。每辆战车配备射手、甲士和御者&人,装备弓矢、戈、马及赶马的“策”。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成为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战车的形制分为独辕、方厢、两轮、驾二马或四马。交战场景如《楚辞・国殇》所述,“车错毂分短兵接”。马是战车的动力,强壮的马匹是获胜的保证。中国古代用于战争的战车主要有轻车、戎车、云车、辎车、冲车、驰车、武刚车、指南车等。战车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成为衡量作战双方军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两汉时期鼎盛于商周时代的传统车战作战方式渐逐衰落,车战基本完成由单一的作战向多种作战功能方向的转化。汉代车战主要装备的轻车,只用两匹马驾驶,以驽为主要作战武器,与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驷马战车相比,轻车更为灵活、机动,是在平原地区作战汉军胜过匈奴的长技之一。在漠北之战中,卫青创造性运用了车、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以武刚车连环为营垒,有力地抵御了匈奴骑兵的突袭,另派5000骑兵从左右两翼围攻匈奴阵营取得重大胜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