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极熊能适应北极寒冷的天气

2023-01-22 09:45 点击:213 编辑:屠厚

一、为什么北极熊能适应北极寒冷的天气

北极熊的毛皮及皮下脂肪厚,能够抵御严寒。。

二、为什么北极熊拔了自己的毛会说自己冷

因为北极熊毛的保暖作用很强,北极熊“天然大衣”的微观结构和保温性能,发现每根北极熊毛长约15厘米,直径约200微米。它有一根中空而半透明的小管,小管周围则布满孔径15~20微米左右的小孔,也沿着同一方向伸展。这些小孔封装着空气,由于这些空气导热系数低,又相对静止,使得北极熊的毛几乎不与外界传递热量,可谓一个热绝缘体。如果用红外相机拍摄它们,是看不到“熊形”的。

多孔材料用于保温在生活中并不稀奇,生活中常见的泡沫塑料就是其中一种,所以运冷冻食品和街头卖冰棍的都拿它当容器。不过,想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寨北极熊毛”穿在身上,除了微观结构要逼真外,对材质、强度、舒适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

“冷冻纺丝”技术兼顾强度与保暖

柏浩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已经找到一种方法,可以相对连续大规模地制造北极熊毛仿生纤维。这种方法被称为“冷冻纺丝”,它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定向冷冻和溶液纺丝。他们从蚕丝中提取丝素蛋白,溶解于水中,制成含水量达95%的纺丝溶液,再用泵控制的注射器将纺丝溶液慢慢推入冷冻装置――一个低温铜环。此时,溶液中的水受冷结成扁平冰晶,冰晶将蚕丝蛋白挤压到相邻的冰晶中间,再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令冰晶升华,从而留下众多片层孔,这么一来,蚕丝蛋白就被“塑形”成直径约200微米的单丝纤维,外形酷似北极熊的毛。

从电子显微镜看这根“仿制毛”的微观结构:纤维内部层层有序地(对齐)分布着许多狭长的小孔。孔隙率高达87%。通常来说,多孔材料的质地会比较脆,然而,柏浩团队这种制造方法使仿制毛的内腔孔洞相对整齐、连续排列,确保了纤维的结构完整性,防止它们变脆,赋予了材料一定的强度。

更可喜的是,“原版”北极熊毛的导热系数为0.027瓦/(米・摄氏度),而这种山寨版的导热系数只有0.019~0.022瓦/(米・摄氏度),保暖性能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调整水状混合物的粘度和调节铜环的温度等不同条件之后,研究团队发现在零下100摄氏度下运行该过程,产生直径约30微米的孔,能使仿生纤维的强度和隔热性能达到完美平衡状态。法国陶瓷合成和功能化实验室的研究主任西尔凡・德维尔( Sylvain Deville),也用这种“冰模法”制造过多孔纤维。但他坦言,柏浩团队对于纤维强度和保温性的兼顾确实做得更好。

未来“毛衣”或薄如蝉翼

为测试这种纤维的保温性,柏浩的学生崔滢穿针引线,将这种人造纤维织成一块布,其蚕丝蛋白含量相当于两颗蚕茧。随后,他们找来一只小白兔当模特,试穿这种材料。在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中,研究人员用红外相机给小兔子拍照。无论背景温度是40摄氏度,15摄氏度还是零下10摄氏度,照片上,小兔子头部的轮廓都清晰可见,而穿着“毛衣”的身躯却看不见,完美实现“隐身”。原来,小兔子体表的温度被“毛衣”锁定,红外相机因捕捉不到向外散发的热量而无法成像。这种纤维织物能保持兔子的体温不变,还让它保持舒适。

据了解,这种人造纤维的优异保温性能其实依靠的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3种途径的共同作用:大量孔道使纤维内部能够容纳很多空气,而空气的导热系数非常小,大大降低了机体与外界的热传导;复杂的孔道结构使得空气流动受限,减少了热对流;多层孔壁结构还能反射外界的热辐射,避免外界热量进入,可实现“冬不冷、夏不热”的效果。

虽然它并非真正的隐形斗篷,但这种生产“红外隐形毛衣”的方法或许可以用于冬季装备的生产。如果可以大规模量产,那对于抗寒保暖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有了这样性能“逆天”的材料做衣服,未来的冬天,我们就可以告别厚重的大衣,披一件薄如蝉翼的“毛衣”便可出门,听着是不是就很激动?

被动隔热+主动生热

柏浩教授表示,在隔热保温功能上仿生北极熊毛只是研究的第一步。仿生的终极目的,并非机械地制造出和大自然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是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开发出更强大的材料,添加为人所需的功能。其课题组还在这种仿生北极熊毛中加入“碳纳米管”,制造出电加热织物。

在5伏的电压下,电加热织物的温度可以在一分钟内从24摄氏度升高至36摄氏度,使这种多功能可穿戴织物既可以实现被动隔热,也可以实现主动快速生热,可以做成用于户外的便携式电热毯。

未来,山寨北极熊毛也许还可用于生产军用服装。野外作战的士兵,穿上用这种“热隐身衣”,可成功躲过红外设备探测。

来源:环境与生活

三、北极熊是白色的吗?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以海豹为主要猎捕对象。它们象流浪流汉那样在地球上的冰冻地带漫游,其领域从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横越加拿大进入北极地段,一直到格陵兰和挪威北部岛屿,是这块方圆1200多万公里土地上的主宰。有些爱斯摩基人还曾把这种巨大的肉食动物尊为具有智慧的“精灵”。

北极熊是白色的。稍有动物知识的人都会解释:“这不过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罢了。”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如何呢?美国的马尔利姆・亨利指出:“不是!” 。亨利指出,用来拍摄动物的红外照相机不适用于北极熊。这种动物不能被摄在红外胶卷上,因为它们的体温好象周围极地的冰雪一样冷冰冰的。至于在紫外照相中,白色的北极熊却显得比背景白雪的颜色要深得多。尽管白色的北极熊的毛皮反射光能力很强,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它的白色竟然吸收了照在身上绝大部分的太阳紫外线。

亨利着手研究北极熊这一奇妙的现象。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北极熊的白毛,竟惊奇地发现,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的,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的小管。人类肉眼所看到的“白色”,是因为毛的内表面粗糙不平,以致把光线折射得非常凌乱而形成的。

亨利认为,北极熊的毛都是一根根的小光导管,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这就是熊捕集温度的“工具”。这就给人类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不是可以从北极熊的“白毛”悟出一些道理,造出同样的御寒衣物,或是更高级的太阳能收集器呢?看来,还待科学家们进一步努力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皮草是拼皮懒兔毛好,还是整皮的草兔毛好
上一篇:全自动服装裁剪机器裁出来的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