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西伯利亚传统服装?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否礼貌的行为。
二、问有关赫哲族的问题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三、土尔扈特服装介绍
土尔扈特服装:
土尔扈特人服装按季节分主要有毛皮衣、皮夹衣、布绸单衣三种,毛皮衣为冬装,皮夹衣为春秋装,布单衣为夏季服装。其中皮毛衣外为皮板,内皮毛经熟皮洗净毛后外饰布面或绸缎面制成的衣物,皮夹衣为里外无毛熟制皮革,饰以外布面或绸缎面制成的皮衣。
服装分常服和礼服两种。土尔扈特牧民男子常服,冬装大部分为布面或绸布面毛皮长袍,少部分为光板面毛皮长袍,“下穿彩色绸缎镶边皮裤((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民族卷》第261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头缠各色绸子的包头布,脚蹬皮腰缠彩绸带,穿衬裤衬衣。牧民男子的礼服冬装,主要是节日、祭祀、盟会、走亲戚穿的,上衣为绫、罗、绸、缎面的皮长袍(蓝、紫、黑、红四色),下穿绸面镶边皮裤,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腰挂土尔扈特小刀(刀鞘镶满金银),或金银鼻烟壶和精致的火镰。女式冬装常服,平时扎彩色头布,穿短袖布绸或皮长袍,均要饰布绸面,有蓝、绿、紫、红四色,下穿布绸面长裤,内上身都要戴上红兜儿;脚穿毡筒或毡靴(因妇女不出外放牧,在家中做饭收拾家务,一般不穿皮。女礼服,是用名贵丝绸料做的长袍和绸裤,已婚妇女穿开襟长袍,姑娘穿大襟长袍,下面均不开衩。长袍上有绣花、扎花、印花,脚蹬红绿长皮靴。头戴装饰有金银、珍珠、琥珀的圆帽,两根辫子装入后背丝料辫套,辫套下面装饰有金银色的丝穗线,脖子上挂着银项圈,缀有翡翠珊瑚,灿若繁星,就如星星撒满节日的草原。不管再穷的牧民,家中都有这样一套较好的礼服。土尔扈特曾有这样的格言:可以没有牛羊,但不能没有灵魂和服装。
土尔扈特人的裤子都特别宽大合适。民国时期焉耆裁缝街曾流传这样的话:“土尔扈特人的裤,一身的布。”意即土尔扈特人做一条裤用的布料,别的民族的人可做一身衣服。因为土尔扈特人经常骑马,无论是皮裤、布裤都裁制得较一般人裤子宽大得多,这样长时间骑马、放牧中不易撕裂和损坏。
土尔扈特人的服装还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明代,土尔扈特人穿长便袍,男穿对襟,女穿大襟。西迁伏尔加河两岸后,喜穿短便袍,男女均穿对襟。东归祖国后,清代穿长旗袍、长袍,男女都穿大襟,下摆都不开叉。到民国时期开始穿西装、中山装、中便服,已婚的妇女可穿中间开襟的长袍;古老而又华丽的土尔扈特服装在牧区颇为时兴和流行,而且还成了一种高雅、尊贵、富有的象征,颇使其他民族的人民羡慕不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