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诗词写作时,一定要先写诗再填词吗?
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里面提到填词之前先要学会写诗,尤其要掌握绝句和律诗的格式、音韵等,因为词在诗的基础上更为复杂,变化更为多样。是否先学会写诗是填词的一个必备步骤呢?
假如没有先练习诗的写作,在填词时会不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还是两者融会贯通,可以推此即彼?有没有可能先填词再作诗?
前言老街自己也一直建议先学诗后填词,不过这个“诗”是指格律诗。如果哪个“诗人”连格律诗都不会作,就要去填词,那他拿出来的“作品”一定不是诗词“词”。
这也是龙榆生先生为什么说必须先学诗后学词的理由。
为什么要“须先学诗后学词”呢?
一、词,都是符合格律的“诗”广义来说,词也是诗的一种。诗有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是格律诗,古体诗不讲究格律。
诗与词最早都是“歌”,词一开始依照曲谱填写,也依照词来谱曲的情况。后来曲谱遗失,明朝人依照前人作品编撰了词谱。
词有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特点,即有严格的格律规则,也有古体诗长短不一的句式。简单来说,词可以看作符合格律的古体诗。
如果不懂格律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的基本规则,是不可能填好一首“词”的,同理,不懂格律的话,也几乎不可能碰巧写对一首格律诗。
二、词的平仄后些词牌,本来就是格律诗,例如《啰唝曲·昨日北风寒》就是一首标准的近体五言绝句: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所有的词都有词谱标注的平仄的要求,如果不学习格律诗的平仄,直接来填词,一定会出律。
三、对仗格律诗的对仗异常严谨,除了近体绝句不要求必须对仗外。五七律、排律都有严格的对仗要求。
1、诗的对仗
例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词的对仗
熟悉了格律诗的对仗,就会发现词的对仗要丰富得多,也简单得多。例如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其中有以下对仗得方式:
1.三句对 :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2.扇面对: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3.普通对仗: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另一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4.领字对 : 但 月华收练,晨霜……扇面对加领字。凭 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有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5.平仄不拘: 如: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头对中,字对卷。这种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是律诗中不允许的。又如: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三句第二、四字平仄一样,而不是相对。
6.可对可不对:上阕结尾对仗: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下阕不对仗。上阕有扇面对,下阕不是扇面对。不同词人的作品填写同一个词牌时,也常有可对可不对的现象。
四、押韵诗韵窄,词韵宽,唐宋人作词用诗韵,有人甚至严格遵守格律诗得用韵。
例如吴激的《春从天上来》全词用青韵,不杂庚韵: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也有很多人填词用诗韵中的邻韵通押 ,后来的词林正韵正是总结归纳了前人的用韵方式而制定 。
可以看住填词押韵比作格律诗押韵要简单得多。
结束语掌握了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以后,再学习填词,就会发现依谱填词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这也是最最基本的填词技巧。
传统的词牌有800多种,词谱有2000多个,想表达什么内容和情感,其实有广泛的选择。
因此我一向觉得大多数词牌的填写,比五律和七律简单得多。
@老街味道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