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的确良”,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们来说应该都是集体的记忆了。在当时物质条件很差,并且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任何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像家中孩子比较多的,一般都是大人穿了的衣服,传给小孩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长大了在给老三穿。家家户户基本都是这样,衣服就像是传家宝一样,大的不能穿了就留给小的穿。农夫还记得,在当时大人一年到头都舍不得买一件衣服的,而小孩子也是经济条件好的,才会过年买件衣服。因为以前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是不耐穿的,所以很多的衣服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补丁。
等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种新式的面料开始流行起来了,而它就是“的确良”。估计不少人也有过疑惑,为什么这样的衣服叫这个名字,据说最初这种叫法是广东地区流行起来的,它是粤语的音译。开始的时候是叫“的确靓”。去过广州的人应该都知道,“靓”就是时尚、漂亮的意思,比如靓仔、靓妹。后来传到北方地区去了,就被误传为了“的确凉”,认为穿上这个衣服会很凉快。然而事实却证明了,这种布料制作的衣服并不凉快,认为叫“的确凉”不妥,因此也就改成“的确良”了,也是从这以后就开始风靡全国了。在农村里如果谁穿了一件的确良的衣服,那是回头路超高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有种潮流叫“的确良”,人人都想要拥有一件这样的衣服,那为何现在不流行了呢?
“的确良”衣服的火爆是有原因的,首先这种材料制作的衣服色彩纯正不褪色,而且很好清晰,也容易干,看起来很有档次。的确良和是一种涤纶纺织物,化学成分叫聚酯,通常用来做衬衫。其次的确良衣服相比于以前的棉衣更加耐穿。棉衣穿久了就很容易破烂,可是的确良却不会这样,它非常耐磨而且还不容易走样。对于农民来说,衣服穿不烂才是好衣服,穿的越久越好。相比于过去单调的粗布服装而言,的确良能让人眼前一亮。在当时谁要是有一件的确良衬衫,立刻显得特有档次,特有派儿。最初是在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中流行起来。尤其是早期的的确良军便服特别受宠,很多年轻人会为了这身衣服而去当兵。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的确良是属于少有的非控制商品。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的商品都是管控的,但是的确良却不是,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所以即便是稍微贵一些,很多人也抢着要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夏天,走在大街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穿的确良的衣服了,年轻小伙穿的确良衬衣,而小姑娘喜欢“棋子格”或小碎花儿的“的确良”衬衫,真的非常潮流。
至于现在的确良不流行了,一方面是这种面料的衣服穿着不舒服,其透气性差,也不吸汗,在夏天的时候穿在身上火辣辣的。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穿衣不仅追求时尚,而且还讲究舒适了。另外一方面就是现在人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纺织工艺也进步了,纯棉织品的衣服重新成为了时髦,所以风行一时的“的确良”也就逐渐没落了。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衣服面料种类更多了,不仅有纯棉的,还有涤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等,这些对比的确良更有优势,所以就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一统天下的“的确良”也就成为了历史。
你还记得,当初你的第一件的确良衣服吗?
答:说起“的确良”三个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有些陌生,但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服装”确实曾是火热的“流行时尚”。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家路遥那唏嘘动人的农村爱情小说《人生》里,“全村首富”家的女儿巧珍与心上人高加林约会时,就穿着一身“米黄的短袖上衣,深蓝的的确良裤子”。因为在高加林眼里:“那衣服你穿上特别好看”。一身“的确良”,见证了一场看哭八十年代多少年轻人的爱情。
其实,“的确良”的正确学名应该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又简称“涤纶”“涤棉”“达可纶”,是二战后流行西方各国的新型“化纤衣料”。如果以今天的标准看,“的确良”这种衣料简直槽点多多,虽然它一开始叫“的确凉”,但穿上确实“不凉”,反而透气性差不吸汗,沾上水还容易“变透明”。而且别看毛病多,这玩意价格却昂贵:上世纪60年代,一件“的确良”男制服要卖19元。1982年时,女式“的确良”外衣,也要卖到15元。
要知道,哪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国营企业的工人月工资不过40多元,1982年上海一级工的工资也才42元。80年代初著名作家周梅森做矿工时,矿上的年轻工人每月收入只有20多元。1983年中国农村的平均每年人均收入,也才刚刚突破“300元大关”。参考这样的工资水平,就知这“毛病不少”的“的确良”,卖的真是高价。
但是,就是这“毛病不少”且“价高”的“的确良”,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登陆中国起,就引发了持续近三十年的热潮。何止是“在农村成了潮流”,更在中国从一线城市到偏僻乡村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时尚——四十年前引发观影热潮的青春电影《庐山恋》里,张瑜郭凯敏这对儿“荧屏情侣”穿着“的确良”秀恩来的桥段,不知叫多少男男女女们看到眼热。
而在银幕之外,“的确良”的热潮,也是一年热过一年。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的确良服装”就成了青年男女们的时尚标配。但由于价格太高,一件“的确良”衣服足以令大多数老百姓望而却步,反而是“的确良”做的“假领子”,曾经热销一时。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工资渐渐高了,“的确良”也是身价火热,特别是当时热恋中的男女们,送女友一件“的确良”衣服,以学者陈煜的话说,“不亚于现在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
而且对于普通家庭的姑娘们来说,那时买“的确良”之难,还不止是钱的事儿,关键是货少。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王府井著名的益民商店,为买一件“的确良女装”,往往要排数个小时的队。1971年,一位跟随中央领导人来湖南调研的女工作人员,为了买件“的确良女装”,在长沙排了整整半天的队。更多地方的商店,甚至发生过“为买的确良挤碎柜台”的凶险事儿。比起“抢的确良”来,今天网购平台上的“双XX大抢购”,简直小儿科。
女式“的确良”如此,男式“的确良”也不差,比如上世纪70年代男式“的确良”军便服军衬衣,在当代好些“怀旧电影”里也常见,成为一代人芳华的见证,当时穿一身更能吸引多少羡慕的目光。还有雪白的“的确良”衬衫,那是当时婚礼上新郎的“标配”。穿“的确良”衬衫时“把下摆扎进裤腰”的造型,也是流行一时的穿法。1984年央视《红楼梦》开机,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就是穿着“上身军衬衣,下身一条蓝色的的确良裤子”前去剧组报道,这打扮,就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穿搭”。
当然,这类“时尚”,那时也很难天天有,老百姓家的“的确良”衣服,平时大多压箱底,重要场合才穿出去。“的确良”三个字,几乎就是当时老百姓“正装”的代名词。
那么问题来了,“贵”且“毛病多”的“的确良”,为何在那时中国如此受欢迎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它“够漂亮”。以作家简汐的话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没有时装概念”。“的确良”登陆中国前,当时的服装,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几类,甚至还被外国媒体形容为“蓝蚂蚁”“黑蚂蚁”。所以“的确良”一出现,那鲜亮的质地和各种款式,自然叫国人眼前一亮。那各种款式的“的确良时装”,引领起了当时的风尚。
以作家苏童的话说:那时“最时髦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良的”。
不过,除了这“爱美之心”外,“的确良”在中国风靡的更重要原因,却可以总结成辛酸的三个字:没得穿。
以“的确良”为代表的“化纤衣料”风靡国际市场时,建国初期的新中国,也正面临着“穿衣难”的问题:当时的中国,何止是棉纺业产量有限?作为原材料的棉花,产量也严重不足。1971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只有4300万担。老百姓的衣物消费,也是凭票供应——1969年时,全国居民的每人平均棉布消费量只有21尺6寸,做个衬衫加棉衣都不够。
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时装”真是一个奢侈词,普通家庭添件衣服,都是了不得的开支。“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大人的衣服,往往穿旧后就改成多种小孩的衣服,“弟弟穿姐姐的”“哥哥穿小的衣服”也是多少人的成长记忆。生于1955年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回忆说:“妈妈曾用我和姐姐小时的两件旧红格子外套,改做了四件棉坎肩,四个儿女一人一件”。
就是在这种“穿衣难”的大背景下,以“的确良”为代表的“化纤布料”,解决了当时的大难题:别看这东西贵,但不受布票的限制,而且结实耐穿耐洗,脏了易晾晒,多少年都穿不坏,“性价比”是真心高。所以虽说“亮相”时价格昂贵,却从此引来热捧。
但是,虽说六十年代初“的确良”就“登陆”中国,但中国的化纤工业,却是常年不完善。一直到70年代初时,“的确良”的产量依然有限,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排半天队买的确良”“挤破柜台”的辛酸事。1972年,中国以2.7亿美元的投入,向法国日本等国采购化纤设备,目标就是“的确良的产量总数将达到19亿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供应”。为这笔“大单”,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都亲自参与了谈判。
也正是随着这笔“大单”的完成。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化纤工业的全产业链逐步建成,“的确良”的供应量日益增加。所以在当时的街头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一身的确良”的年轻人,曾经“压箱底”的的确良,变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时装。而从1983年起,全国各地“的确良”的价格也大幅下调。“的确良”,这件改革开放前的“奢侈品”,逐渐变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千家万户的“日常消费品”。
路遥笔下,那“一身的确良”的八十年代初农村姑娘巧珍,还有《红楼梦》剧组里,那“一身的确良”赶来的二十岁小伙欧阳奋强,都来自这样的时代背景。
也正是随着“的确良”的流行,“穿衣难”的愁事不再是事儿,通行了29年的布票,也在1983年正式废除。中国人从此不但“穿得起”,而且越发“穿得美”。就连曾经惊艳一时的“的确良”,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纯棉”“牛津纺”“丝绸”等面料,无论外观还是实用性,都是相形见绌,也因此渐渐淡出——它不再流行,是因中国人,早已穿得好了。
而在今天,中国的纺织业,也早不是“的确良流行时代”的惨淡模样。2018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就占到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化纤产量更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七。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量,也占到了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七。四十多年前还苦于“纺织品不足”,需要咬牙用外汇“买设备”“学技术”的中国,今天已是世界顶级纺织大国。“的确良”从火热到衰落的过程,或许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已格外陌生,却是千家万户的中国人,曾经的辛劳艰苦,更缩影了一段强国之路。
参考资料:简汐《四十年前,时髦莫过的确良》、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吴晓波《吴晓波企业史》、天津市物价局《天津通志:物价志》、曲青山,高永忠《新中国口述史》、敬一丹《我管布票的日子》、凤凰书品《围观名人的故事:鲁豫有约系列》、张化桥《谁偷走我们的财富》、张倩《我国纺织产业供应链竞争能力国际提升的对策》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